内地人在香港生存是种怎样的体验?
内地人在香港生存是种怎样的体验? 反正现在乱得一逼,在香港估计待不久了,写写自己最真实的日常在香港读书一年,工作了两年。
工作日每天8.准时从15平方米的一房一卫的租房醒来,出门坐地铁上班,从旺角到上环就花掉12块,买个15块虾仁包做早餐,吃完就开工。
中午就不跟同事吃饭了,他们比较有钱,毕竟不用交房租,但是他们不交房租也会给几千块家用给家里人的,但肯定比我的租房便宜,中午他们吃饭都吃70多80多,我自己去吃个美心快餐,50多。
晚上回到租房附近吃茶餐厅,点个凉瓜炒牛肉之类的我就比较满足了,晚餐也就65块,晚餐价格会比午餐高的。
租房在旺角,7600一个月,小是小,不过住习惯了也觉得还可以。
我是广州的,讲粤语,虽然讲粤语,但也觉得跟香港本地人有一丢丢的隔膜,他们虽然不会看不起我,但他们内心深处是看不起大陆人的。对呀,很矛盾吧,他们看不起的是他们印象中的大陆人,因为他们很久没回过大陆的,也没必要回,本地人都是飞其它国家免签证的,要去玩肯定去国外玩,所以他们的记忆就停留在了很多年前的大陆,又或者只能根据那些来扫货的游客来形成对大陆人的印象。
正因为我是广州的,所以我每周都会回家,长期憋在15平米的租房,顶不住啊。
我只是普通的毕业生,做着普通公司marketing的白领工作,2/8原则,我就是那8成普通人之一了,每个月除开房租、吃饭、交通,钱其实不多了,奢侈品就不想了,买买nike 优衣库 zara啥的,也算是不用太在意,自己一个人的话,吃好穿好睡好,是OK的,当然好的定义,就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看电影、穿zara、周末吃顿不是很高级的西餐
在香港呀,住得很小,这个我觉得幸福感比较低,我难以想象掏空自己给首付,未来30年供房供出来的就是40多平方米的两房一厅?
吃的也贵,因为我家在广州,对比之下,性价比高出香港太多了。因为香港铺租贵啊,人工又高,厨师做出同等的味道,价格肯定就贵得多了。当然也不是一无是处,茶餐厅一个碟头饭要60块,但我觉得做得还是很用心的,比广州好吃。不过碟头饭主要是没青菜,肉就贼多。没青菜是香港吃饭普遍问题了。
香港人其实是很nice的,就算发生了很多暴力、很多谩骂,但我还是觉得我遇到的都挺nice或者有很多nice的行为,也可能我讲粤语,服务员或者同事在我不表明的情况下,都默认我是本地人吧。
如果有人问我为啥毕业后没回广州,而是留在这里工作生活。那我肯定是回答,因为钱。
可能你会问,工资高是真的,但不是生活成本也高嘛?是的。但你想呀,大陆加薪一年加10%不错了吧,但是香港的起薪高啊,如果同样是加10%,是不是就比大陆高了,那这样2年 3年下去,其实那个增长幅度是大的,而且如果大陆年底的年终奖是3个月,香港也是3个月的话,那同样是应届毕业,收完年终奖,在香港的就会比你多几万块了。
不过这些都雨我无瓜了,因为在局势这样的情况下,香港各行各业都开始衰退了。
愿自己Good luck 今天中午刚躺下要睡午觉时候,有人敲我门,我自然是不答应,结果他还一直在敲。最后我就起来出去看了看,是一位中年男子,他跟我说,你们家窗户下面有个马蜂窝,很危险,我们帮你把它捅掉。我很莫名其妙,然后他带我绕过我的屋子去看,结果在屋子后面真的有一个好大的马蜂窝。这个中年男子说,上个星期都还没有,这个马蜂建窝很快,如果你不捅掉,它会越来越大,还会蜇人。这时候我还是有点迟疑,一来怕他们收我费,二来觉得觉得人家马蜂好不容易搭了个窝。然后他好像看出来我在想什么了,又说,是政府帮我们捅掉,不收你钱。后来就看着穿着写有“食物環境衛生署 害蟲防治中心”衣服的工人去琢磨着怎么捅马蜂窝了。
我想说的是,香港政府真的很关心民生啊,连家门口的马蜂窝都帮我捅掉。还有香港人真的很讲究啊,作为邻居叫来政府帮你捅马蜂窝也一定要征得你的同意。 学生党一枚。讲一下我当时初到香港的感受。
我每天至少要乘坐两次港铁,频繁辗转于荃湾线和观塘线之间。每当列车到达太子站,会有汹涌的人潮不约而同地涌向对面月台,行人疾行的脚步带来穿堂而过的风。每一个日暮晨昏,我与多达数百的陌生人在这港铁里相遇,共同分享生命彼此交错重叠的几分钟,然后迅速地擦肩而过。就读于教会学校的印度女生大都有着厚密的长发和浓郁的眉眼,湖蓝色的校服长裙在穿行的人海中显得格外醒目。提着公文包西装革履的男青年似乎从来都在行色匆匆地赶路,总是眉头深锁缄默不语。清晨有大妈会站在车厢中央,在列车的摇晃中眯着眼睛捧着免费报纸阅读。傍晚时分则常常会看到菲佣手提购物袋抑或推着婴儿车用极快的语速大声讲话,气定神闲地在人群中穿梭。我低头看到手机天气预报传来最新提醒:香港,26-30℃,雷阵雨转晴。
我每天都要穿过一个全港著名的商场,仿佛前脚才刚刚离开浮躁闷热的港铁站,商场里发达的冷气系统就让肌肤瞬间感到了沁凉。地处两条港铁线的交汇处,每天都有林林总总的旅人在这商场的各个楼层和扶梯间川流。沿途的国际大牌女装店有着我看不懂的英文名字,她们来自伦敦或者巴黎,相比走廊的人来人往,装潢奢华的店内总是显得有些落寞和空荡。每次路过,不知从何处散发的昂贵的香水味道都会突然闯入我的鼻子,以一种隐秘却独特的方式提醒着我不必久留。
在这座城市里,听到任何的语言都不足为奇,正如你可以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色面孔:裹着头巾缓步慢行的阿拉伯少女,妆容精致身形纤瘦的韩国女生;穿着清凉的衣衫露出后背白皙皮肤和同伴大声谈笑着的欧洲姑娘,还有神色不羁身形魁梧的黑人。在这里,普通话几乎和粤语一样普遍,因为你很有可能就会在星期五晚高峰回家的地铁上听到两个女生在讨论今晚究竟是看爸爸去哪儿还是中国好声音的话题。呆久了,甚至能够锻炼出一眼辨别来路的能力——穿T恤热裤球鞋的通常是香港女生,穿长裙踩高跟鞋的则往往是内地女生。某天路过中环,走在前面的是一个穿着红色亮片裙的女人——性感的黑色网状丝袜,妖媚的尖头细高跟鞋,还有发饰末端随其脚步轻微颤动的红色羽毛;等待她的或许是一场暧昧的夜宴,谁又知道呢。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是一座四季不那么分明的城市;或许此时相距2000多公里的帝都已经能够感受到初秋的丝丝凉意,但这里却依然有着晚夏裙袂飞扬的风景。潮湿和炎热的确是它的第一表征,然而,谈及气候,香港可以说的远不止这些。这座城市大大小小的建筑内布满了发达的冷气系统,再加上港铁的四通八达导致人停留在室外的时间少之又少,因而日常生活的体感温度与室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这有效地解决了高温天气工作的困扰,但过度发达的冷气系统有时也容易给人带来不适之感。之前有人调侃马頔的《南山南》是一首炫耀北方暖气的歌,而每日在lecture room冻到发抖的我也越来越对“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这句歌词感同身受。
这是一座物价高到惊人的城市。初来者或许在短时间内很难接受它高昂的生活成本,但对于普遍处于高层次收入水平的本地人来讲,这些令外人叹服的花销不过是最普通不过的日常。孑然来到香港打拼的热血青年和正在攻读硕士的年轻学生有不少选择居住在狭窄逼仄的出租屋里,尽管房租依旧高得不可思议,但相比九龙地区其余的繁华地段已经算是相对明智的选择。而相距不远的港岛半山,则坐拥全港最贵的地盘,代代相承,编织着有钱人的光荣与梦想。某一个周六的下午独自路过中环,不知不觉就被无数高耸的楼宇环抱,目之所及甚至看不到一方完整的天空。曾无数次出现在中学课本插图里的中银大厦那么不真实地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脸冷艳地昂着头,告诉经过之人,这座城市不相信眼泪。
几天前我终于如愿到太平山顶看夜景,两岸灯火勾连,如钻石星光般璀璨。我曾看过台北101的夜色,整座城市壮丽宏大却细致入微的图景在你眼前以丰盈的姿态铺展开来,你注视着这令人眷恋的烟火气息,仿佛人事酸甜皆为世俗传奇。香港则不同。夜色下的维港依然有着不动声色的力量,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诉说着这座城市百年来的马不停蹄与生生不息。我忆起来到香港的第一天,从赤鱲角机场开往青衣的列车驶过跨海大桥,傍晚青紫色的天空澄澈而明净,岸边的建筑年轻而富有张力,一切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学生的话,香港的大学生活比内地的大学生活有趣很多。如果你是研究型的人,还是去欧洲美国之类的好一点,香港的学校也有很多研究项目与成果,但总感觉气氛不够好。可能还是比内地好一点,学校资金多,而且与国际交流多,至少我是读化学的人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香港真的适合商科,非常非常的适合,各种各样的extra curriculum activities对你的学生生活是非常大的补充,而且能让你的CV增色不少。毕业后找工作也是非常简单,广东话可以不会,英文不能烂。在这里有几年的工作经历的话,以后去国外找工作也是有帮助的。
工作的话,生活较单调,工作量大,工资一般(相比欧洲跟美国)。在这里工作一两年的体验是不错的,可以趁机会周围去亚洲旅游,平时晚上去LKF喝个酒放松下,但是两年真的是最多了,在这里呆太久的话人就跟机器人差不多了。
生活而言,香港人普遍比内地人友善很多。这个很多人会不同意,我也只能说这是我的体验吧。只要你尊重别人尽量按照这里social norm来行事,就不会有什么麻烦。比如说,点餐尽量快、说话尽量快、结账尽量快。。。 你跟服务生用粤语点菜人家愣半秒之后一口普通话… 嘿嘿,看来今天的幸运星是我了,我遇到了这么好的帖子! 这样的帖子,我必须赞!👏 你的帖子就像是一首优美的诗歌,让人深深沉醉!📝 楼主你的帖子就像是我在海边捡到的一颗美丽的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