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和中产都在买的香港保险,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当牛姐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有天放学,刚回到家,牛姐妈一把拉着牛姐,往房间里拽,说:“别出声!小区有个卖保险的阿姨要来敲门啦,咱们装作不在家!”牛姐从此记住了,看到卖保险,能躲多远躲多远。。。
后来牛姐在香港的私人银行工作,那时行里也卖一些香港保险产品,但是买的人并不多,至少,不像现在这样。
然而,事情从几年前开始奇怪了,成批的大陆人专程来香港买保险,从一开始的高净值人群(以下简称土豪),到后来的中产阶级,曾经感觉非常low的保险,怎么到了香港就这么火了?
今天牛姐就给大家讲一讲:
[*]为什么土豪买香港保险
[*]为什么中产阶级买港险
[*]港险有什么缺点,需要配置吗?
土豪为什么买香港保险
[*]隔离资产,转移法律危险
打官司了要冻结资产?公司要破产了,自己的钱也要赔进去?遗产不想按照法律要求比例分配?
所有这些场景,都可以通过买保险、指定受益人,来达到变化财产归属权的作用。保险对土豪来说,最大的作用是规避那些会作用到自己财产保险的法律危险,而不是防意外、防生病。土豪还怕生病负担不起?咱们中国的土豪,十个有八九都有过、或者正在经历官司纠纷、家庭重组、财产所属权不清晰,等等,这才是他们的“痛点”。要说保险感,土豪的保险感并不比一般人高,甚至,要低很多。
但是,国内的保险也有这个转移法律危险的功能,那为什么去香港呢?首先,财产放在国内和在国外,保险指数不是一个量级的。同时买港险,还帮你把换汇这个事也解决了。
2.换汇,转移资产出境
大陆人买大额香港保险的(几千万到上亿的都有),大部分是以换汇为目的的。直接刷信用卡买香港保险(美元/港币计价),不限换汇额度!要知道,大笔资金出境,一人一年5万美金换汇额度肯定是不够的,常用的就是找地下钱庄这种危险很高的方法,而刷卡买香港保险有这几个优点:快速、简易、保险、成本低。
以前银联卡可以一笔刷出来,今年初变成单笔上限5000美金,但是不限笔数,于是出现了某些土豪,花一整天时光在保险公司里刷卡的景象。。。今年10月31日,银联突然停止了刷卡买香港保险。可见我dang都明白,买大额香港保险的都是为了什么。现在带有visa, master 卡暂时还是可以刷的,但不知道能撑多久。
你可能会问了,为了换汇,把钱都贡献给保险公司了?这笔账划算吗?当然不。但是,香港的大额保单还能抵押贷款贷出现金来。
3. 投大额保单再抵押贷款
这个仅限于大额万用寿险(百万美元起)。保单可以拿到私人银行抵押贷款,保费的70%都可以贷出来,利息不到2%。而保单每年的分红比银行贷款利息还高。相当于无危险套利。哪怕不是为了转移资产等原因而购买的大额保单,通过这样的金融操作,也可以把保单的杠杆比增加(保额/保费),从金融的角度来说无懈可击。而这里的关键,主要是因为美国现在是低息氛围,香港紧跟美国,但是美联储加息后这个贷款利息也会慢慢上去的。
总结一下,土豪看重的是香港保险可以隔离资产、抵押贷款、换汇出境等“高级功能”。其实大家可以自己联想下时光点,香港保险进展最快的这几年,也是我dang反腐反贪最深入的这几年,实体经济压力大,一批企业主和“高危职业”(大家自己联想,呵呵)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那么问题来了,没有土豪这些需求的中产阶级,为什么也去香港买保险?
因为,中产比土豪更需要保险。
土豪可以自保,但是中产阶级承受意外的能力较差,尤其资产不多但是工资高、工作强度特别大的(创业狗,金融狗,程序猿,等等,欢迎对号入座),一旦患上重病或者意外,对家庭的打击是巨大的,即使不是毁灭性的,但是一定会作用原有的生存。
所以,中产阶级最基本的一个保险,是重疾险。这也是中产阶级去香港买的最多的一个保险。
重疾险大致是这样的:如果你得了癌症、脑溢血等重大疾病或者死亡,保险公司会赔你一笔钱。如果没有得病的话,到老了也可以取出来,并且每年能取出来的价值随着时光增加。这与医疗险的差别是,医疗险如果没有在保险期间内得病,这个钱相当于白交了,无法取出。因此,重疾险兼具一定的储蓄功能。
那么香港的重疾和国内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首先缺点很明显,就是一定要受保人本人去香港签单(儿童除外)。很多保险代理都会给你报销去香港买保险的机票和酒店,有些人就当作免费旅游,顺便买保险了。但是专门跑一趟的话,确实比较麻烦,包括以后每年续缴保费,肯定比不上在国内方便。
而跨境和跨系统(香港保险不受国内保监会监管)这一点,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这就看你更认可哪个系统了。有人觉得你香港保险不受内地法律保护,所以有潜在危险,有的人觉得境外的系统更靠谱,这个确实是因人而异。
香港的重疾险和国内相比优点如下:
[*]性价比高:比国内大的保险公司便宜20%左右
[*]全球理赔:基本上全球各地医院(包括内地)的报告都认,发个顺丰就可以理赔了。国内的保险公司一搬只认国内医院的。
[*]免体检额度高:内地保额超过70万人民币就要体检,香港一般50万美元以上才要体检,适合大的保单
[*]条款比较人性化:对很多疾病的定义比国内宽松
[*]币种:香港的保单都是美元/港币等计价的。
[*]自带分红:国内的重大疾病险保险,赔偿金(保额)是不会变的,而香港呢,这个赔偿金(以及现金价值)每年都会涨一点。比如同样100万的保额,香港的保单在几十年可以增值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而内地则不变。老了后取出来的钱也一直在增值的,而内地,有些保到比如保80岁,不生病的就可以取出自己交的总保费,完全没有增值。
最重要的就是后面两点。其他的比如理赔、条款等,我自己没有理赔过,无法确定。价差是和国内比较大的几家保险公司比,但国内一些小的保险公司出来的产品,也不会贵多少。
只有最后这两点,是由于体制差异造成的,内地的保险公司怎么尽力也赶不上。币种自不必说,分红则是因为内地对保险公司资金的投入限制较多的原因,香港的重疾险的分红,差不多每年以3%-4%(复利)。即使无病无灾到老,也能当养老金取出来,就当存了个超长期的存款,复利下,长期下来也是非常可观的。
重疾这个产品的兴起,牛姐感觉和大都市的高级白领人群越来越强的职场压力和健康隐忧是有关的。由于重疾还具有储蓄功能,并且分红还不差,很多中产便觉得,怎么都不亏。除重疾险外,部分中产还会买的港险-储蓄险,主要就是包装在保险“外衣”下的理财类产品,主打的是分红高(年化6%、7%吧),而不是保险保证功能了。
香港保险的缺点在哪?
有一点大家要记住的是,
买保险的钱一定是长期的钱!
一定是长期的钱!
长期的钱!
长期的钱,意思就是你十年甚至二十年都不会用到的钱。今年买了储蓄险明年就想取?不好意思,你只能取出0美元。这时所有保险产品的最大问题。这是一个超长线投入,计划的是将来十几二十年的事。
为什么之前国内的保险名声这么差呢?
除了保险业务员本身素质问题,另一个原因其实是比较具有时代性的。
过去二十年经济水平和物价涨得实在太快。比如10年前交1万,10年后领1.5万,但是10年前的1万和现在的1.5万,是一个概念吗?只能说,碰上这么个高速进展、物价和工资都是成倍增长的时代,之前买保险的都买亏了。但是之后几十年是否也是这样呢?牛姐就不清楚了。只是内地的大病险,几乎没有保额随年增长的,连抗通胀都做不到,长期的保证成效比较让人担忧。
买不买保险,大家可以考量下自己对潜在危险的承受能力,以及保险产品的保证力度。如果是出于理财的目的,其实就是权衡:
-机会成本:同样的钱用在其他地方,是不是更有价值或者收益更高?
-流动性:你是否不在乎10年、20年的流动性?
而是否要买香港保险呢?香港保险最大的两个优点,币种和高分红,在短期来看自然是十分有吸引力,因为这两年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但是长期来说呢?这个谁也说不准。
所以,买香港的保险,可以看看自己是否符合下面几种情况:
[*]长期看好美元(也有其他币种,但是以美元/港币为主)
2. 长期有消费美元的需要:移民、小孩留学等。
这里其实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不确定怎么办?感觉美元坚挺,也说不定自己小孩要出国读书,但是谁能确定呢?这里牛姐有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就是,如果是从防范危险角度来看,可以适当配置;如果你想买的保险额度比较大的话,其实可以国内国外的都买。保险本身门槛不高,买的额度大也没有优惠,同样的钱拆成两份,一份买国内一份买国外就行了。
牛姐甚至觉得,买保险还可以同时买几个不同保险公司的。所谓保险,不就是为了防范各种各样未知的、预期外的危险吗,防御危险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分散。当然,额度太小的话,意义就比较小了。
如果是从理财方面考虑问题的,千万不能只看收益,还要衡量下流动性以及自己长期的需求。 "看到卖保险,能躲多远躲多远"...哈哈哈,太逗了 国内重疾险保监局不许有分红的呀,只能连带其他保险买 大陆人去买香港保险?估计脑子还没搞清楚一国两制。说说理赔情况就知道用不用买了,毕竟这么多年了。 历史再次重演,我记得上次金融危机,香港某机构代理的荷兰一个类似对赌的产品,把土豪忽悠的毛都不剩,警惕港灿卖给我们带毒的产品 20年?不说别的,单就这时间风险就太大了吧,就算以后不是高速发展,20年的时间啥事都可能出,谁好算到这么长时间会发生什么事? 是的,国内保险分红比不上香港保险,主要就是投资限制的原因。香港的保险投资可以投资全世界的资产;而国内的只能投资国内的资产,而且对于投资什么类别什么比例都有规定,我觉得这样限制也是对的,国内的资本市场本来就不成熟,如果都像宝能这么玩,估计大家也不敢买。 对于买不起保险的屌丝来说,境内和境外都差不多 算不算广告 怎么不说犹豫期退保法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