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香港住房拥有量第一的有多少套房子么?
1.5万套!!第二名1.1万套......
一个人收30套的房租,需要500人来收租。
一套租金5000元,一个月就是7000万的房租,一年就是8个亿的租金(实际是300亿)。
香港百姓生活水平怎么样?你这个问题,不适合在这里问。资产过亿富豪密度最高的地方,谁也代表不了香港。
千尺豪宅,就是100平方了,1500万起步。
豪宅怎么看出来呢? 愿意为一个晒衣服的阳台多花5平方,就是真的有钱。100万,够买多少衣服了?折合成烘衣机来说,一年顶多也就是2000元的电费。这要是在内地,一家人穿一辈子的衣服也没有十万八万。
记住,带阳台的都是豪宅!
香港是一个两极分化非常明显的城市,我在香港也见识了很多清华北大到香港入职金融业的现象。只要一打听,基本上都是学长学弟,第三名的学校都听不到了。清华北大也只是很少一部分,更多的是哈佛、牛津、剑桥....这类世界名校的研究生和博士。全国各国都有金融机构在香港设置分公司,基本上都是本地最杰出的人才才外派这里的。那种理解能力真的是夸张到了极致,真怀疑他们脑海里面是不是可以自动编程的。假设全球top10的学生(清北都排不进去),每年博士毕业只有十分之一入职香港金融圈,这么30年下来基本上也算是有一万人。所以这个人才的含金量,也就注定了亿万富翁比比皆是。
花旗银行公布的“本港千万富翁调查”,数据显示香港千万富翁的人数超过43万人。 《财富报告》显示,香港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千万富豪。 而早在2018年,香港就已经成为全球拥有3000万美元以上的超级富豪数量最多的城市(15175人)。在亿万富翁人数最多的16个城市中,前三名则依序为纽约、香港和旧金山。
香港有多有钱呢?这么说吧,内地大约130家券商,香港持证券商约4000家,有证券牌照(1号牌)的约1000家左右。不同的是,香港本土券商出了20名以后,基本上规模和内地的营业厅一样。二三十号人马,服务数千股民。排名100名以外的,基本上就是三五个合伙人,带几个朋友一起炒股而已。一个证券牌照约800万,多的话会有折扣。发达地区就这么一点,炒股的人群比例肯定要高。
一方面很先进的同时,却出现了另一种非常落后的现象。离深圳这么近却不来交流,他们对IT和中国的理解是非常保守。整体就是内地app不注重个人隐私,不如美国的安全。大约2016年前后我那时候去演示同花顺的智能客服、智能投资。一屋子几十个人,感觉他们对这种方式像是第一次见。毕竟这个东西在美国也是传说中的东西,每次去一个金融机构演示,预计只有3-5个人会议最多有2,30个人站一圈了解。他们甚至连线上开户这种“远程见证”既好奇又怀疑。
香港本土是怎么金融开户的?耀才是满大街的广告和代理点,还有个流动车辆,在会计或者律师的面前,上车签字就行了。本土最大的几个券商耀才、致富、信诚、富昌....真是既羡慕又嫉妒,他们只恨港交所不明确批示“线上开户到底算不算KYC?”港交所和香港邮政关于电子认证,居然还有这么大的隔阂?政府部门间的协调能力还真是弱爆了。在内地基本上都是银行开通三方存管,拿着手机直接开户。所以那时候不理解微信支付为什么风靡是有原因的。当然作为金融圈保守一点还是有益的,弊端也不小。最典型的弊端就是没有银行作为第三方托管,钱是要交给证券公司的经理们托管,他们会不会动用全靠个人操守,所以每年都可以看到港交所处罚那些动用别人股本金的行为。只是当时线上开户第一券商富途证券,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香港数一数二的成长速度着实让他们震惊。
不仅如此,当时(2016)有个券商的老板想拉我做净化水的仪器在内地的代理。 他的印象中中国内地的水质是很差的,所以自来水需要净化,而且中国的中产规模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当时我看了他给的全英文说明书,看到“RO”这一字样就知道了这就是反渗膜技术。当时就告诉他,所有的反渗膜都是一种材料,然后利用高压过滤而已。中山番禺和浙江的工厂比比皆是,成本2000卖到3,-5000,早就是烂大街的玩意儿。感觉他对整个市场都拎不清,只有一腔热情。后来就不知道他这个生意进展的怎么样了。这种现象如果扩大化分析,是不是我们发现很多港人创业搞的“德国原厂”“意大利设计”“香港流行”这一类的宣传语的产品,我们看待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犯嘀咕,到底行不行呀?是不是把我当凯子?事实上这种噱头内心深处的优越感已经成了反作用。
香港的金融圈还非常“迷信”,这种迷信是对超级公司的崇拜。比方说吉利收购了沃尔沃投资奔驰,然后吉利就成了那个代表中国汽车业界的“神”。围绕着“神”还有很多神话故事,我只是觉得吉利只是想向高端突破而已,但是他们就觉得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远超欧美日韩。他们还给我讲了一个“沃尔沃撞倒电线杆毫发无伤的神话”。感情这不是家用轿车,而是公路坦克。
后来巴菲特投资了香港上市的比亚迪,然后比亚迪成了新一代的“车神”。香港投资圈不在乎比亚迪那时候的电动车什么样子,只关心更厉害的投资客在玩什么。按照《大时代》里面股神的话,他们投资已经脱离了“股市是融资之地”这个理念。
腾讯是香港第一股王,那时候市值4万亿港币,只要是腾讯投资的公司去香港上市,认筹真是离谱,暗盘交易也是火爆到平台崩溃。当时我告诉他们腾讯投资阅文集团,只是想从原创小说获得版权进军娱乐影视而已。唉,那群金融人依旧像着了魔一样疯追。他们的理由非常简单,腾讯4万亿的市值,财神爷看中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跟着投资就行了。李嘉诚才多少钱?2000多亿而已,马化腾肯定要精明多了,不会做没有前途的投资。2017年阅文开盘80多几天涨到110,到现在38元,真是世事难料。“二马”在香港金融圈的地位,和赵公明只差一个带屋檐的房子。
后来我反思一下,其实他们那种模式也赚到了。而且确实有道理,就像马斯克这样只要愿意去做任何事,都有大量的金融人去支持他是一样的。贾布斯能够在美国翻盘再就业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别人见识过他成为世界第一,所以他肯定有这样的才智再次成功。这也是特朗普破产数次又能站起来的原因。 香港的金融市场,更是对这种“冠军企业”极度青睐。在香港的金融圈,听到最多的故事就是内地富豪的人脉圈,李宁的福建商会,还有潮商商会......总而言之,每一个在香港上市的企业,背后都是一个个神秘组织。这样子才保证面临股市做空的极端压力下能够团结自救。当然也有不少金融圈细数内地官场斗,我亲眼看到他们装裱的伟人字画,也是感叹不已。反正这些故事,我就这么瞎说,你们就权当听一乐呵。香港,最不缺的就是八卦。“言论自由”在香港就是自由八卦,这和旧社会农村吃饭,都端着饭碗到大槐树下諞诳本质上没啥区别。
但是这种非理性,确实是我们内地不会见到的。史玉柱破产一次,就真的只剩下几十万了,也不会有人帮他。wps一旦被否定一次,20年都没有翻身。 金融圈尚且如此,普通百姓心态一样了。一方面在骂着李嘉诚,另一方面又对李嘉诚的投资都想参与一把。
假消息满天飞,八卦和金融也是如此。所谓的权威,就是对有钱人的信仰和对北京的信仰。疫情之前,所有的室外广告都是关于金融,走在大街上都是布隆伯格的财经电视节目在播放着全球最新的财经动态。而Bloomberg本身就是一个在信息差中牟利的财经媒体,对于我来说真真假假真的很难判断每说一个字都要分析他潜在的意思是否有偏向性,可是这在香港就是权威。可惜那边的金融圈没有人观看CCTV2,个人觉得CCTV2在数字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更胜一筹,只是时效性太差。香港人家玩的是国际金融,自然关注的是美国的新闻动向。对于国内的新闻专注,导致在全球的话语权影响力弱的不是一星半点,都是跟在欧美大社后面吃屁。
关于美联社的新闻地位我是这么理解的。首先他们有很多记者,全球各地都有,而且这些所谓的记者都是CIA的人。人家在谋划事情的时候,新闻稿都已经写好了,缺的就是冲在前面的几张照片而已。即便是错过现场,还能事后造假摆拍,雇佣几个演员能花多少钱?然后和他合作的3000家媒体就这样得到了一手照片和“新闻”。每家媒体自己稍微加工一下口味大同小异就行了。如果有媒体想有反对意见,以后美联社就会断供。香港金融又不看真相,玩儿的是群体心理。
上面的扯得有点远了,只是拿这个例子来说明2019年香港年轻人的心路历程。至于香港发生了什么,我想不止深圳,全国的网民都看在眼里,每一个新闻镜头估计大家感同身受吧。香港厉行“小政府大市场,政府从不干预”的原则,连自己旗下的媒体都变了色,这怨不得别人。不过相信香港未来在教育和媒体环境都会有所改观,至少自由出入广东这个政策下来,港人也愿意到内地生活消费旅游,对待西方媒体的心态也会大不同的。
对北京来人,香港富豪圈和普通民众是两极分化的态度。富豪圈把他们奉为上宾,无论是否认识,哪怕连名字都不知道,反正也要凑上去。反正比他们更神通的人物都在巴结,先把饭吃了再说。我朋友在吃饭的时候偷拍了一张,问我这个人是谁。我怎么可能认识什么司长,或者是主任级巡视组的人?七袋长老以下的25人我都说不全,更何况还隔着他们三四级的人。幸好百度有按图搜索的功能,那百度的人脸识别功能还是很给力。据说那一顿饭吃的还是很开心,“主任”也没想到自己能够声名远扬到香港这个地方。不过从这个事情上也说明了我们领导的权威,“说的全是真话,真话不全说”,只要愿意透露的信息,那就从来没有骗过香港资本圈。即便是级别不高,只要他是从北京来的,还有人接待,那就一定要去捧场。香港人很实际,看重不是这个芝麻官的薪资待遇,而是他背后的组织,以及组织的整体思路。
不过有个东西可能这些北京的人不知道,一旦他们接受了富豪的礼物,在这些富豪的内心深处已经打下了烙印,“天下乌鸦一般黑”。某富豪的弟弟,房地产公司差点被深圳“没收”,至于发生了什么我一介P民也不关心,只能内心确定他们有屁股不干净的地方,这个事情从此让这个家族变得像祥林嫂一样怨言不止。我认识的几乎所有的富豪都有这种既爱又恨的情结,他们内心依旧倾向于相信个人而不是组织。破坏规矩让他们有自豪感,以为自己拉到了“铁靠山”,殊不知那些“铁靠山”也是在根据规矩去做事。 他们只是不懂得,“尊重制度”是他们内地经商的底线,破坏制度法律不会马上追责但是会算总账。这种封建家奴思维真是害了不少港商,所有的不幸归结于“权力斗争的牺牲品”,靠行贿得来的甜头会让他们惶惶不可终日,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投票制的产物吧。
至于普通人,都是美国媒体宣传的洗脑的产物,一个对邪教包容的地方肯定是有独特的口味。香港地铁上男男女女最爱看的还是黎智英的媒体,真不明白毒苹果这种假新闻怎么会这么上头?所以从这方面就可以感受到,住岛上的和住半岛的有着明显的阶级差别。这和生活水平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想说,穷人更关注八卦,富人更关心政策。富人用政策赚到的钱,去培养穷人追的那些明星这就是交融的地方。现在香港缺人,而且待遇奇高。随便一个工地工人工资日薪2000左右,洗碗工月薪17500起步(约20000左右)。缺工人是真的,工作累也是真。满大街都是白头发,地铁、公交、门童、waiter,收银员......想去的话还是要三思,清北高才做的工作是金字塔尖的事情,大部人不出意外的话只能算是临时工。
香港更像是封建社会,一种很难跨越的阶级差。不同的信息源,直接导致大家关注的东西不一样,而且很难对彼此关切感兴趣。因为封建,所以神婆和宗教显得格外虔诚。“扎小人”这种下咒方式在算命摊那里是招牌套餐。风水大师也是发家致富的一门手艺。
以前有人说香港人很有礼貌,遇到争执也会心平气和。我只想说,如果在内地被王思聪打了一顿,人家还会赔几百万还要道歉,大家都是平等的,普通人都是天不怕地不怕。
可是在香港,普通人被某公子哥们打了一顿,结果一定是律师还能找到理由让挨打的人赔钱道歉。有人挨了一顿打还把工作给丢了。《毒舌大状》能够在香港成为港片之王,本身就代表着身份差异下的不公平。对大陆游客丝毫不留情面的批评的,一般都是香港本土底层。而关注这些狗屁倒灶的新闻,也是底层的精神食粮。
普通人的见识已经和香港权贵分开了,香港权贵的消遣,这种代表着身份的会员制,完全不是我们内地人生活中的会员卡。内地的会员卡,实质上是打折促销的团购。在内地玩高尔夫球,几百元就可以体验一次。香港的会员是身份锁定,在香港的私人会员费则是几千万。香港马会也是内举制,包厢不是说有钱就可以去。各种形形色色的私人组织,作为土鳖的我也只是耳闻。十年寒窗怎懂人家三代经商?
说完中环的金融圈,我们再来聊一聊平常大家常见的香港服务业,尤其是餐饮服务。这才是大部分香港本土人做的工作,在香港读大学700万城市在校总数只有不到30万大学生,约3/5是本科生,意味着每年8所大学录取数量约4.5万,网上查询得知录取率是13%。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年轻人只能进入专业学校。所以大部高中毕业也就是从事服务行业。疫情之前去的话,各个店下面都是大排长龙。而且风味是全球都有。 大排长龙的直接后果就是餐饮特别重视翻台率,任何耽误他们做生意的行为都会被针对。不懂粤语,点餐慢,这都是理由。
论起来服务态度,唯一我觉得非常好的就是陆羽茶室,可能是香港朋友带着一起去的,可以感受到那些白发服务员的热情是发自内心的。
而自己去的最差的就是“莲香居”,店大欺客,所以我内心一直咒他们早点倒闭算了。
然后往下面排的话,就是九记牛腩,虽然当时去的时候墙上有一只小强,不过我本身在深圳也是常见的所以就见惯不怪了。服务态度还是可以的。
大多数在内地知名的店其实服务态度都差不多,反正服务员年龄在50岁以上的基本上都不会太差。尖沙咀一带的快餐店,反倒是年轻人做服务员的那种态度,真像是被**了一样,看见蟑螂和吃蟑螂的感觉是差很大。想一想很简单,从小都是骄傲的香港之子,结果发现大陆来的个个见识超过他们,口袋里的闲钱也比较宽绰,甚至奢侈品一出手就是大批量的进货。刚毕业那些傲娇的香港年轻人怎么肯用心做事呢?
我举一个例子,2017年去尖沙咀的翠园,等了20多分钟都没有服务员过来,我老妈忍不住拦了一下服务员,结果“160斤,160cm”的服务员当场要报警,投诉到经理那里说我老妈“骚扰袭胸”她。最后不得不道歉了5次,才获得了“司法豁免”免于报警的口头协议。 由此可见当时的年轻人的心态是多么狂躁傲慢。
至于那些网红店,为什么大陆人很喜欢去呢?原因很简单,那些老板好多都是内地在那边呆了很久的人做的,无论是广东也好,内地省份也好,态度还是非常好的。只要餐饮有点特色,所以久而久之,也就得到了内地的认可。其他各国的餐饮,一言以蔽之,真的一般般,甚至可以说是“难吃”。没有青菜的意面意粉、臭臭的日本海鲜面、典型的印巴咖喱餐,僵尸肉做的汉堡(那两家)....能够入口的,也就是7,80左右的汉堡,大家乐,深井烧鹅,泰国的烤肉饭也可以,大概率吃的方面是要中奖的。
餐饮讲完讲酒店喽,尖沙咀一带2,300的床位不建议女生单独入驻。500元的住宿相当于海友这样的房间,两个人错身进屋。700元的酒店相当于内地的200多的水平。疫情之前,到了晚上7,8点都没有房间了。现在情况不大清楚。所以入驻要提前订。不要有太高的期待。
接下来讲一讲那边的治安,虽然满大街都是警察,但是治安水平嘛.....主要取决于是不是印巴区域。去报警的话,基本上都可以见识到本地小混混搞得鸡毛蒜皮的事情。有时间确实可以去警署去看看挂彩的古惑仔。在全球看来已经非常好了,可是警察也会告诉你,夜不归宿会有印巴人盯上。
香港,对于普通人很压抑的,上不完的班,爱买保险因为那才是真实的养老。所谓的人性化就是下班可以选择手机关机,但是女性的产假真是让人抓狂,我看到生产前几天还在上班的。所谓的运动可以这么分:大早上5点去跑步机的,灯火辉煌。 周末户外徒步的,装备齐全。游艇戏水,价格低廉。感觉和深圳一样,不是爬山就是下海。运动场都是标准化的场地,所以奥运项目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都是富人才玩得起的烧钱运动,富人们自然知道奥运冠军的含金量,富人的攀比也很简单,金钱和健康。李嘉诚和刘銮雄等都是高尔夫的资深爱好者,富人的快乐我也不懂。
香港的历史传统建筑就是西方建筑,美国驻港澳领事馆1843年已经在哪里了,位置有多好呢?我这么说吧,只要伸出去一个窃听器,从特首的礼宾府,到律政司、高等法院都可以窃听到机密。看位置让人觉得领事馆和大教堂才是香港的权利核心呢,也怪不得小蟑螂们对这个地方顶礼膜拜。
后来我曾经留言希望国家让他们搬离,搬不走了政府换个位置.....后来发现果真是港府总部大楼是换了个位置。到时候领事馆一圈的都是旅游建筑,等同于一个动物园被围观一样。这个思路我也是蛮认可的,国家还是有高人呀。建议大家去旅游的时候一定要去看看,“香港大馆”现在人还不多,但是真的是新一代的旅游名胜。
另外再说一下,现在港府的发展思路现在也有很多借鉴内地。 古建筑保护,故宫新址,港铁翻新加屏蔽门,科创园区.....我相信未来的香港的定位,一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
再附注一点:
虽然说香港人住的环境确实和内地没法比,但是整体上还是富裕的多一点。一个人人都戴劳力士的地方,出门怎么着都能变现几万块吧。
香港人请客,没有在家请客这个说法。 一般都是附近吃早茶,几个好友约在一起去吃,点上一壶茶几个零食点心就在那里聊起来了。至于为什么不去家里面呢?首先是客厅真的有限,容不下几个人,如果真是转身都是困难那岂不是很尴尬?如果再参观一下卧室和卫生间,那就更尴尬了。卫生间和厨房共用一间的事情也不是没有。稍有点条件的,做饭也会很清晰的听到卫生间的动静。还是那句话,如果一个厨房有5平方,购房成本上又上去了100万,这够在外面吃多少顿?
虽然公交bus上面很多人都是老年人,可是谈起来投资个个都有门路,感觉对于香港的年轻人,有个几十万就像是很正常的样子。
调查显示香港人50%的待遇在15000-30000之间。所以出手普遍比内地人阔绰多了。只不过是高薪享受的只是高品质的物价,性价比很高的国货都见不到。电视还有夏普、松下、索尼、三星、LG这么多品牌,就是没有国产的用。手机里面居然还有夏普和索尼的在市场上销售,真是有点不可思议。这个地方的品牌,都是old money,信奉传统品牌的影响力。对于新晋国产品牌的认知真是差到爆。 更不用提淘宝这种高性价的工具,香港人基本不用的,除了有内地生活经验的人会用。鞋子基本上都没有见过李宁、安踏这些品牌....活脱脱的大冤种。更可悲的是,很多实用的小东西在香港根本没市场,寸土寸金的地方,水都要7元一支,怎么可能会有2元店?内地只要有想要的东西随便淘宝,小到一颗螺丝一根针,大到飞机充气城堡....选择性空间要员比香港多得多。 香港唯一便宜的东西就是“奢侈品”,逢年过节周年庆还有折上折活动。
以前再香港爬太平山时候遇到一个警察休假,然后告诉他,所有的品牌都是在内地代工,代工厂还有其他品牌。 比方说运动鞋,香港就是阿迪、nike,puma,亚瑟士.....内地不仅有这些品牌,还有同等质量的李宁安踏,除了设计不一样,从原料到工艺再到胶水,用的是完全一模一样,品牌价格只有1/2。没有影响力的品牌,价格又到了1/3。还有不是品牌的高仿,1/10的价格。如果说空调不仅有三菱、松下,内地品牌的格力和美的,包括电视机也好,价格也只有一半。直接把警察听得一愣一愣的。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内地人告诉他们这些东西?还是他们确实没有内地朋友?
你做了这么久工作,连7万元都存不到?
2023.06.28再附注一点:
今天讲一讲香港的教育之个人浅见。这里面我只去了一次香港大学,校园装修的精致这都不提了。主要是提一下参观他们大礼堂的感受。
1.他们像所有的国内高校一样,都会邀请一些知名人士来举办讲座。国内的院校大多是明星和当地商业“巨头”居多,而香港的高校邀请的是国际知名人士,从这点来讲,香港大学能够和C9不相伯仲当之无愧。个人浅见,大学最重要的是文化学术氛围,允许各方面的精英展示他们的观点,这就是很好的交融。
2.香港大学的社团运营,远远超出我所经历的几个河南高校的水平。非常专业化。河南的几所高校社团就是小打小闹,而香港大学的社团都是独立运营的“法人”。严格的公司制度章程,完善的财务报表预算分析。他们宣传也非常专业,完全不输国内大型企业的策划,电台、H5网站、摄影修图....分工明确,如果按照这个运作方式,基本上就是在锻炼成为一个企业家的套路。随便找一个商品,按照这个流程进行包装、宣传推广、渠道分职、拉投资、找代工厂,各种资源的整合,妥妥的都是生意精。
其他高校我就不知道了,没有去过咱也不清楚。
有些人看不起香港的教育,殊不知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学习起来都是见识过人,穷人家的孩子怎么可能比得过那些“家教之王”带出来的学生?香港的家教成风,都是明星级待遇。香港街头广告的一大亮点就是“明星补习老师”,动不动就是“天王”“最强”“NO.1”各种pose。内地的家教也就是在学校门口有几个牌子而已,人家香港的可是闹市区巨幅广告,都打到了铜锣湾这些繁华地带。以前看新闻说李嘉诚给孙子请财务方面的家教,一个课时2000美元,从小锻炼公司管理和财务规划意识。普通人改命的机会就是读书考证,尤其是CPA一类,很多title 都印在了名片上。由此可见香港人在学习上的态度,还是很认真的,毕竟买的辅导书价格都是内地的1.5倍价格(香港什么书都贵的离谱)。就连现刚本土的奖学金,都是被公子哥和内地高考状元给拿走的。不过精英太多,学渣们一辈子都没有出头天。人家玩什么都比学渣优秀,自然很伤学渣的自尊心。如果有人对香港这些废青说“你好好搞街头政治,等出名了我们安排你到美国一流大学读书,还有高额奖学金给你”他们会不心动?香港被通缉的蟑螂,基本上都是到美国英国大学去进修了。当然了,去也是学习“社会学”这种街头政治的科目,连法律这种靠死记硬背的书他们都过不了关,出来还是干街头政治老本行,就看是霍霍哪些国家了,当然了,这些为英美做过突出贡献的炮灰,还是有资格留在美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