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9351 人浏览分享

[心得攻略] 新冠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如何解决现有医疗财富的挤兑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9 18: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长期存在。非常有可能的一个成果。但是人们不可能一直带口罩。现在是否只能寄希望于它的毒性、重症率降低?以及可以自己在家用药?

台湾新增死亡创7月下旬以来新高。

新冠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如何解决现有医疗财富的挤兑问题?-1.jpg
10月13日,(台湾省)新增4万8205例本土病例,中重症增245例。今天新增死亡人数是8月中旬这波BA.5疫情升温以来新高。
新增80例本土死亡,年龄介于40多岁至90多岁以上。确诊于7月15日至10月11日,死亡于7月27日至10月11日。

新冠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如何解决现有医疗财富的挤兑问题?-2.jpg
新增3例儿童重症,分别为孩童多发性系统发炎症候群(MIS-C)、肺炎及脑炎,都没有慢性病,也未曾接种疫苗。

新冠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如何解决现有医疗财富的挤兑问题?-3.jpg
其中MIS-C个案为1岁女童,曾在8月5日确诊,10月8日起出现发烧、呕吐、红疹等症状,10月10日至急诊,检查发现发炎指数升高、凝血功能指数异常等情形,怀疑MIS-C住院,给免疫球蛋白、类固醇等药物治疗,病况平稳仍在一般病房观察中。
另一位为1岁男童,10月9日出现发烧、腹泻等症状,当天至诊所快筛阳性确诊,10月11日因嗜睡、呼吸急促等症状至急诊,检查发现胸凹、喘鸣、呼吸窘迫等情形,插管使用呼吸器并收住加护病房,诊断为COVID-19合并细支气管炎,给予瑞德西韦
发表于 2023-10-9 18: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共存的话,不需要解决,因为已经有很多示范区给我们展示了共存之后的样子了,答案是无法解决。

人均ICU(总不至于说超额死亡的人不需要ICU吧)是中国大陆十倍的美利坚合众国,在2020和2021连续共存两年,“定点清除”了100万体质差的人口之后,目前2022年超额死亡20%左右。

新冠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如何解决现有医疗财富的挤兑问题?-1.jpg

人均ICU是中国大陆9倍的德国,在2022年,超额死亡15%左右。

新冠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如何解决现有医疗财富的挤兑问题?-2.jpg

人均ICU是中国大陆三倍的意呆利,在2022年,超额死亡15%左右。

新冠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如何解决现有医疗财富的挤兑问题?-3.jpg

人均ICU是中国大陆3倍的法国,在2022年,超额死亡10%左右。

新冠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如何解决现有医疗财富的挤兑问题?-4.jpg

人均ICU是中国大陆2倍的韩国,在2022年,超额死亡30%左右,看看3月份那个精彩的波峰吧。

新冠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如何解决现有医疗财富的挤兑问题?-5.jpg

人均ICU是中国两倍的日本,在2022年,超额死亡20%左右,看看那个一枝独秀的绿色线条吧。

新冠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如何解决现有医疗财富的挤兑问题?-6.jpg

人均ICU是中国两倍的,第一个宣布共存的日不落帝国,在2022年,超额死亡20%左右,也看看橙色线(2020年)和紫色线(2021年)两个精彩的波峰吧。

新冠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如何解决现有医疗财富的挤兑问题?-7.jpg

我国香港地区,执行了两年漂亮的清零政策,今年年初被奥密克戎突破之后,三个月时间死了之前半年的人数,看看这个2022的波峰。

新冠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如何解决现有医疗财富的挤兑问题?-8.jpg

我国台湾地区,同样是之前两年的抗疫优等生,今年夏天被奥密克戎突破之后,看看这个异军突起的绿色曲线。

新冠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如何解决现有医疗财富的挤兑问题?-9.jpg

所以结论是,医疗资源挤兑方面不需要猜想,不需要假设,因为已经有无数个国家和地区替我们做了1年或3年实验了,结论是:人均医疗资源倍于我国的国家,在过去“定点清除”过一批身体素质较差的人之后,且暂时不考虑奥密克戎持续2年甚至更久,导致很多人多次感染之后的死亡率,仅说奥密克戎存在的这11个月里,绝大多数经济体的超额死亡率大概在20%左右。
同时还存在另外一个逻辑:由于大量国家在过去两年已经“定点清除”了体质较差的一批人,所以理论上如果奥密克戎没有任何影响,则2022年的超额死亡率应该是-10%左右(因为原本可能在2022去世的一批人在2020和2021就被“清除”掉了)。所以这个20%超死率也不能完全代表奥密克戎的攻击力。

基于2020年的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可得,最近10年我国的死亡率为7‰,结合14亿的人口基数,可得出每年大约死亡1000万人。

新冠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如何解决现有医疗财富的挤兑问题?-10.jpg

假设我国和其它发达国家的医疗资源相同,且暂时不考虑我国人口密度远高于其它国家的情况,单纯参考上面的20%超额死亡率,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共存,以奥密克戎现在的威力,每年要额外死亡200万人,汶川地震死亡共计7万人,也就是说从超额死亡的角度,相当于每半个月发生一次汶川地震。
又基于一个最简单的常识,即:我国的人均医疗资源很难在短期内追赶甚至超越诸多发达国家。

则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得出一个最简单的结论,即:一定会产生大量的超额死亡,这200万的每年超额死亡不可避免,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这些人死在家里,自生自灭。

上面这个论证过程不涉及到支持共存还是清零,就是单纯的一个数学问题。而数学,是永远不会骗人的。
发表于 2023-10-9 18: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问题为什么不问一下神奇的海螺(啊不是)共存经验最为丰富的大英帝国呢?
看看大英帝国是在什么时候决定共存的:那时候甚至还没有live with,还是叫herd immunity:

新冠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如何解决现有医疗财富的挤兑问题?-1.jpg
随便找的,这还不是时间最早的,就用这个做个例子吧:日期,2020年3月13日,
朋友们,这个时候有啥疫苗啊?打了几针了?毒株变异了嘛?天选神株omicron出现了吗?都没有吧
但是人家就下定决心共存啦,那看看人家做了什么准备呢:

新冠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如何解决现有医疗财富的挤兑问题?-2.jpg

看到了吗,看懂了吗?
你们说的什么分级医疗,什么多针疫苗,什么病毒变异,统统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做好失去所爱之人的心理准备
只要你做好这个心理准备,别说omciron一个区区千分之一死的弱鸡毒株,别说什么longCovid这个那个的,就算是肉身抗alpha+delta也是不在话下呀
至于什么救护车延误啊,癌症治疗延误啊,重复感染率超100%啊,这不都是小case?反正都是失去所爱之人嘛,怎么失去不是失去啊对不对
朋友们,embrace the impact
发表于 2023-10-9 18: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
欧美日韩都有现成的例子。
感染新冠请去指定医院,其他医院不管。
无症状医院不收。
轻症请自己回家自愈。
重症请等床位。
医疗资源的挤兑的前提是我们需要救所有人。只要接受我们没有办法救所有人这个现实自然就可以解决了。
<hr/>刚刚无聊刷抖音看到的。

新冠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如何解决现有医疗财富的挤兑问题?-1.jpg
就,保护好自己吧各位
发表于 2023-10-9 18: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21年的时候把好关就行,奥密克戎起飞也就是后半年的事情,22年初上海这波前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共存问题。21年一整年,国内没疫情,出口起飞,国外使劲造,天天仰卧起坐,经济数据逆行的吓人。
22年初把奥密克戎放进来仰卧起坐,上海废了大半年,然后有些人就开始岁月史书说三年了为什么不拉满医疗配套。
球球你们看一页合订本行不
发表于 2023-10-9 18: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外已经为我们展示了。
1,疫情爆发不要管控医院。
2,分批感染,不让一个区域一次出现太多重症。
3,分级治疗,无症状轻度中度都给我在家吃止疼药发烧药硬挺,不准上医院。重症才去医院。
4,挺不过去或者转重症来不及送医院,就去死,死了别赖政府。
5,最危险的老人全部接种疫苗,不论是否有禁忌。副作用死了就死了,别赖政府。
发表于 2023-10-16 14:53: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楼主的帖子,我瞬间就开心起来了!😄
发表于 2023-10-22 02:14: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塞,楼主,你的才华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发表于 2023-12-19 10:28: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楼主的帖子,我瞬间就开心起来了!😄
发表于 2023-12-25 22: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的帖子就像是我在海边捡到的一颗美丽的贝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4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 联系我们
  • 邮箱:ivy#starcloudedu.com(请把#改成@)
  • 电话:+86-17811866709 +852-52693956
  • QQ : 613606138 QQ : 613606135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早上9点至下午7点) FLYER GROUP LIMITED COPYRIGHT 2023
  • 扫描访问手机版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星云教育社区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8 15:46 , Processed in 0.120732 second(s), 93 queries .

© 2023-2033 FLYER GROUP LIMITED